皮肤屏障功能就像一层“天然保护膜”,覆盖在皮肤表面,承担着抵御外界刺激、锁住水分、维持皮肤微环境稳定的重要作用。然而,当这层屏障受到破坏时,皮肤不仅容易出现干燥、敏感、瘙痒等问题,还会显著增加疤痕生成的风险。皮肤屏障破坏与疤痕生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,这种关联贯穿于皮肤损伤、炎症反应、创面修复的整个过程,深入理解这一关联,对预防疤痕形成具有重要意义。
要明确皮肤屏障破坏如何增加疤痕生成风险,首先需要了解皮肤屏障的结构与功能。皮肤屏障主要由表皮角质层、角质层细胞间的脂质以及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连接构成。角质层细胞就像“砖块”,细胞间的脂质(如神经酰胺、胆固醇、脂肪酸)就像“水泥”,共同构成了致密的“砖墙结构”,能够有效阻挡外界的细菌、污染物、紫外线等有害物质进入皮肤内部,同时防止皮肤内部的水分过度流失。此外,皮肤屏障还能感知外界环境变化,通过调节自身状态维持皮肤的稳定,为皮肤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提供良好环境。
当皮肤屏障受到破坏时,这层“砖墙结构”会出现漏洞——角质层细胞排列紊乱,细胞间脂质流失,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连接松动。此时,外界的有害物质更容易侵入皮肤,引发局部炎症反应;同时,皮肤内部的水分会大量流失,导致皮肤干燥,影响皮肤细胞的正常功能。这些变化会从多个环节促进疤痕的生成。
首先,皮肤屏障破坏会增加皮肤损伤的概率和损伤程度。屏障受损后,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显著下降,轻微的摩擦、碰撞或环境刺激都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破损。而且,由于屏障的保护作用丧失,破损创面更容易受到细菌、污染物的侵袭,引发感染。感染会加剧局部炎症反应,使炎症持续时间延长,大量炎症因子会破坏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,扩大损伤范围,甚至导致损伤深度加深,从表皮层累及真皮层。而真皮层损伤是疤痕形成的前提,损伤越深,疤痕形成的风险就越高。
其次,皮肤屏障破坏会干扰正常的创面修复过程。皮肤屏障受损后,皮肤的微环境会发生改变,干燥的环境会影响表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——表皮细胞是创面修复的“先锋部队”,需要在湿润的环境中才能快速从创面边缘向中心迁移,覆盖创面。当皮肤干燥时,表皮细胞的迁移速度会减慢,创面愈合时间延长,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时间增加,进一步增加感染和二次损伤的风险。同时,屏障破坏会导致皮肤细胞的代谢功能紊乱,成纤维细胞作为合成胶原蛋白的关键细胞,其活性和功能会受到影响。在正常修复过程中,成纤维细胞会有序合成适量的胶原蛋白,而屏障破坏引发的持续炎症会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,导致胶原蛋白过度沉积,形成增生性疤痕;若炎症过于剧烈,还可能导致成纤维细胞功能受损,胶原蛋白合成不足,形成凹陷性疤痕。
此外,皮肤屏障破坏还会影响疤痕的后期修复与淡化。即使创面初步愈合形成疤痕,屏障功能的受损也会使疤痕区域的皮肤持续处于脆弱状态。外界的紫外线、污染物等刺激会不断作用于疤痕区域,引发新的轻微炎症,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,导致疤痕颜色加深;同时,持续的炎症还会干扰胶原纤维的修复过程,使疤痕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无法正常排列和降解,保持坚硬、凸起的状态,难以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淡化。
值得注意的是,皮肤屏障破坏与疤痕生成之间还存在“恶性循环”——疤痕组织本身的屏障功能就不完善,角质层薄,细胞间脂质含量低,对外界刺激敏感。如果疤痕区域的屏障功能得不到修复,会进一步增加疤痕加重和新疤痕形成的风险,使皮肤陷入“屏障破坏-疤痕生成-屏障更差-疤痕加重”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