痘痘的发生部位有时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病因线索。除了好发于面部T区,它也可能出现在一些非典型区域,如额头被刘海覆盖处、下巴被围巾摩擦处、或肩膀及后背与背包带、紧身衣物长期摩擦的部位。这种由于物理性摩擦和压迫导致的痘痘,有时被称为“机械性痤疮”,其发生机制与常见的激素性痘痘有所不同,但仍归结于对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物理性损伤和刺激。
持续或反复的摩擦、压迫和剪切力作用于皮肤,会从几个方面引发问题。首先,直接的机械力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,破坏较外层的物理屏障。屏障受损后,皮肤水分更容易流失,变得干燥,这会触发一种代偿性机制,反而可能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来试图滋润和保护皮肤。同时,屏障功能不完整也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物和细菌的入侵。
其次,也是更核心的机制,机械力可能直接诱发毛囊导管的角化异常。物理性的摩擦和压力作为一种刺激信号,可能被毛囊漏斗部的角质形成细胞所感知,并错误地启动“增殖-加固”程序,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和粘附,从而堵塞毛囊口。这与我们皮肤在长期受压部位(如脚底)会形成厚茧(胼胝)的原理类似,只是发生在毛囊这个特殊结构上。
再者,摩擦会加剧局部炎症。即使是轻微的、持续的摩擦,也足以引起皮肤的亚临床炎症反应,释放一些炎症因子。这个低度的炎症环境为后续痘痘的炎症发展埋下了伏笔。如果再加上衣物本身不透气、局部出汗增多等因素,形成一个湿热、摩擦、屏障受损的恶性循环,就较大地增加了毛囊口堵塞和细菌繁殖的风险。因此,对于发生在特定摩擦部位的痘痘,较有效且简单的应对方法就是解除机械刺激:将刘海夹起、避免穿高领硬领衣物、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衣、减少使用背带较硬的背包或经常清洗消毒背包带接触部位,消除这个致病因素。